“当代中国人的一生”艺术空间独立电影放映
http://www.douban.com/event/14519975/
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影展,由张献民成立的影弟工作室发起,张献民和左靖策展,多地的多家艺术机构联合主办,成都地区将随后于西南交通大学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和千高原艺术空间跟进放映。此轮放映的24部影片以人由生自死的历程作为排片顺序,以“幼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青春——中年——老年——逝者”的时间线索,勾勒出一个普通当代中国人的可能的生存面貌。伊比利亚此次精选了其中15部,遵循上述排片原则,从9月14到20日向公众免费呈现。
张献民先生对影展策划作了如下阐释:“有对这个民族、或主权政治实体的描述,也有完全针对个人和出于个人的描述,在时间段中拉开,象伸展的长卷,错落的人像每一个娓娓道来的篇章,个人史就是历史,当代史就是历史,这是本土人类学。我试图把人的生活史划分为通俗的几段,以每一段为题,组织一些作品,把那个社会构架、个人历练、公共话语展现出来。”
9.15 798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两个季节》《街口》
对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慕名已久,终于如愿一睹芳容。电影放映厅偏居一隅,简洁舒适。《两个季节》导演将镜头对准了武汉一所普通初中,展现了学生们刻板又不乏趣味的学校生活,以及学生、老师和家长们三方博弈间那种微妙的平衡感。影片既细腻又有趣,并承载了大家中学时代的记忆,很容易引发观者的共鸣。导演赵珣有到现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创作理念和拍摄期间和学生老师们相处时的轶事。
《街口》是一部剧情片,讲述的是在山西小县城的一所高中,学生们忙于组建并加入帮派来壮大自己的势力,而他们的父母正在遭受城镇规划及工作变故,每个人都在生活的夹缝中残喘挣扎。这是部群像式的作品,颇有几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神韵。张献民老师作为监制莅临现场进行交流。
9.19 798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喧哗的尘土》《老安》 论坛:微博时代的电影
《喧哗的尘土》是一部神奇的纪录片,记述了2003年SARS疫病前后,在湖南一座叫耀扬的小城里的一群人的生活碎片。这是一个纷乱无稽的底层世界,生存的悖论主宰着人们的生活,真实却荒谬。影片刻画了这个光怪陆离的愚民社会,爱恨交缠的红男绿女,物质的纠葛精神的贫乏,野心的膨胀欲望的幻灭,观后让人倍感酸楚与无奈。这是我此行所见中最喜爱的一部片。
《老安》的导演杨荔娜(杨天乙)曾靠处女作《老头》一鸣惊人,时隔多年带来了这部同样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作品,展现了主人公——九十高龄的老安的一段的感情经历,不可不谓夸张离奇,却又十分动人,夕阳恋往往容易遭到我们的漠视与误解,可是老年人的爱情也可以和我们一样炽热,自然也免不了嫉妒、欺骗与背叛。导演站在最适当的距离,用最精准的尺度,捕捉到了最鲜活的人物。
影展特设的论坛于下午4点到6点间举行,主题是微博时代的电影。张献民担任主持,而到场嘉宾有崔卫平老师,杜庆春老师和安替先生。四人主要围绕着微博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微博与电影的关系、现代科技对电影的影响、未来独立电影的发展趋势等话题进行辩论。观众问答环节也很有意思,有人提议独立电影应该向短小精悍和多元表达的方向发展,有人则提出了对电影产业走向独立化的隐忧,有人认为电影步入无大师时代,电影已死。
无论如何,独立电影作为一种更低门槛的和更具活力的艺术形式,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更多可能性,它的出现绝对是电影产业的进步。电影并不是精英艺术,独立并不意味着反主流,何况独立电影的意义更多是在于社会层面。社会有无数种面孔,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独立电影可以像一只放大镜,帮我们发现更多隐匿于光明之外的种种微渺而真实、富有生命力的细节。
此次在北京,有幸躬逢一年一度的理想国文化沙龙,当然也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强势围观。电影就像一个理想国,像神圣与梦幻的化身,丰富和扩展了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对于我,电影给我很多生活的灵感与惊喜,早已是生命中难以割舍的挚爱。感谢电影,再见北京!
文/[小凯撒](https://www.douban.com/link2/?url=http%3A%2F%2Fwww.douban.com%2Fpeople%2FMR.Botox%2F)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