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Bush Definition

Indie Film In Cinema 2012




成都新城市电影城(青羊区西大街1号新城市广场A栋2楼)

合作伙伴:中国电信天翼俱乐部










01/08/2012

邱炯炯《萱堂闲话录》


八十多岁的妈和六十岁的儿共同老去,有盐有味演讲漫长生活史。八十多岁的妈和六十岁的儿共同老去,在光阴中踉跄地捍卫:主见与天赋。


影片段落:《不自在》、《自在》、《生育组曲》、《自在不自在》及三出《过场戏》。













02/26/2012

冯艳《秉爱》


张秉爱是一个住在三峡库区的普通的农妇。20多年前,由父母做主从高山上嫁到了生活相对富裕的江边。丈夫有病,张秉爱不得不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生活重担。日子虽苦,但张秉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因为儿子是村里唯一考上了县重点高中的孩子。张家是村里的钉子户。虽然第一期移民的时候,她家被允许就地后靠,但6年过去,村里一直没有分给她建房的土地。现在,大坝就要截流,第二期移民也已搬迁完毕,一片废墟中,只有张家的小屋,还孤零零地执拗地矗立着。干部们一遍又一遍地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动员她外迁。在和干部交锋的空隙,在繁忙的农活之余,张秉爱不动声色地,蓄谋已久般地讲述那充满痛苦的过去……






03/25/2012

杨荔钠《老头》


这部纪录片的镜头对准了北京城里一群见天扎堆聊天的老头,他们在居民楼前的空地上每天见面,用聊天排解退休后的单调。老头们大多为工厂奉献终生,而今只有嘲弄岁月的残酷,从中得到一些宽慰。这些老头中有单身生活的老人,在出院后对医院的条件破口大骂,但又会为方便其他老人活动而拾掇出一片空地;也有相濡以沫的老两口,一个为另一个遭受的不平待遇而愤懑,但最终在沉下来的日子中平静了。冬天过后,终于有老人真的离开了人世,老头们念叨着失去的朋友,继续他们的聊天……









04/29/2012

徐童《算命》


历百程孤独半生,40多岁的时候碰到石珍珠——她因为残障,在老家倍受虐待,两人从此开始一起生活; 他们住在北方某个城乡结合地带,历百程以替人算命维生。来找他算命的主顾常常是妓女,她们都各怀心事; 因为冬天太冷,又碰上扫黄打非,老两口回到老家青龙。在那里,他们去过石珍珠的娘家,又回到历百程的老宅。 春天的时候,他们重新上路,赶赴庙会,等待时来运转…… 以长卷的篇幅,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的形式,《算命》的场景随人物转徙,在不同的地域空间提供的社会背景中,让人看到小人物微不足道,颠沛流离的人生以及其中的人情世故。 在这个过程中,它试图洞彻人性。《算命》对残障和社会边缘人物的呈现,从不同角度,但象《麦收》一样,充满了道德挑战的味道。


05/27/2012

耿军《青年》


马被卡车拉走,有些青年还在街上。 刘管国为了女人服毒自杀,临死时他说:“我还什么都没干呢!”。汪国庆为了友谊而遍体鳞伤,死在医院。张铁英没有钱就失去了胆量,只有挣到钱才有勇气去见喜欢的姑娘。刘管国弟弟刘管富偶尔会想念死去的哥哥,而更珍惜自己的生命,他知道:“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06/24/2012

宁才《季风中的马》


你不想去的地方, 马不可能把你驮去, 但你想去的地方, 就必须得马驮。所以, 在今天看来, 马已经不是蒙古人的理想, 而是实现理想的工具。”这是影片中的一句台词, 也是蒙古人在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 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影片把人文关怀的镜头, 对准了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的草原上一个视草原为生命的普通牧民“乌日根”, 通过“乌日根”一家在草原沙漠化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的时代背景下的痛苦选择







07/29/2012

黄儒香《张博士》


这是一个因“文革”被迫失学,在之后的几十年直接就把学习当成生存方式的“老男人”。这是一个肉身成长了近五十年,而意识行态却永远凝固在十三岁的儿童式 的“老古董”。这是一个早年父母双亡,被同父异母的弟弟厌弃,虽年近五十却骄傲地称自己还是个处男的“老孤儿”。这是一个在大学旁听了十七年,现在仍在旁 听,被学生们戏称为“博士”,却只相当于“本科水平”的“老学生”。 这是一个把新闻媒体当成生存和获得机会的“武器”,甘心被媒体频繁当作调料,最后又因媒体失去机会的“老名人”。这是一个通过两个十七年,进行了两次人生 突围,现在仍在实现着并坚信一定能实现理想的“老勇士”。这是一个现在仍把“毛泽东思想”当成唯一的行动标准,把列宁像当成菩萨来朝拜许愿的“老信徒”。 这个出生于一九五三年,身高一米八一,外表英俊,个性执着的老人,就是本片的主人公——张博士。 本片纪录了张博士在四川大学历尽艰辛旁听了十七年以后,试图办理去俄罗斯打工的全过程。在此期间,他为了确认自己的身份反复奔命于成都、重庆之间。为了从媒体那儿获得二百元的护照工本费,遭到办理“劳务输出”的负责人的责备,被认为耽误了办理护照的时间,从而影响到了这次赴俄打工的最后结果。 

08/26/2012

马莉《无镜》


2007年女性导演马莉深入到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原藏区,将镜头对准了位于四川石渠,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城的一座寺院——色须寺,一座普通的藏传佛教寺院。 影片以色须寺为中心,以闭关院、密宗院、辩经院、大法会、天葬台等为观察点,着重通过五个喇嘛、一个天葬师和一个还俗僧人不同的经历和讲述,真实的记录下了高原上人们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信仰,展现了极端生活条件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影片对高原生活、藏传佛教、寺院僧人的关注,既有意境高远的宏观架构,又有细腻生动的微观刻画。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以其真诚和执着第一次用镜头叩开了闭关院那从不开放的神秘小门,亲身采访了已闭关两年甚至闭关十七年以上的数位修行喇嘛。同时摄制组还恰逢一年一度的万人大法会盛事。



09/30/2012

徐辛《火把剧团》

火把剧团”的称呼来自于文革期间,当时传统的川剧剧目在公共演出场所被禁,但偏远的农村却在私下演出,因常在夜间,需用火把照明,渐渐有此称呼。 2001年,成都的6个国家川剧团合并为一个剧团,除了出国演出外,在成都已经基本没有演出了。而更多的地方小型川剧团均遭解散。现在的“火把剧团”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在国营川剧团渐至解散、演员下岗后自行组建的民间演出组织。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成都还有三四个“火把剧团”, 一般都在老居民区里的茶馆里演出,光靠门票收入难以为继:一场演出三个小时,需十几个演员,而观众仅一百多人,三元钱的门票中还有一元是茶水钱。为了生存,他们甚至上门为办丧事的主家表演变脸。 剧团的主要观众是老人,他们越来越老,越来越少,新的观众群却根本不出现。与此同时,茶馆还面临着城市改造带来的拆迁的命运。演员们看到剧团大势已去,纷纷改行,有的去跳舞,有的去做小生意……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城市面貌、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一天天被改变。 李保亭,从八岁就开始学唱川剧的老把式,如今只能告别川剧舞台,改行表演歌舞,走进以低俗流行为特点的流动剧场及酒吧歌厅演出。 王斌,一个坚持以川剧表演为生的人,不得不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命运。老茶馆终于被拆,每天演出的舞台从此消失。数月后,王斌在成都市雕塑公园内一个临时搭建的大蓬里继续表演川剧。默默地坐在舞台的幕布后面,面对这个繁华的世界,王斌是那样的无奈……



10/14/2012

黎小锋、贾恺《我最后的秘密》


百步街,位于苏州一隅的破败老街,这里生活着一位曾有着不平凡人生的老人。年愈九十的孙老师出生于书香门第、富贵人家,儿时的宅院“比大观园大得多”。她年轻时美丽动人,被人称作“体育皇后”。在上海求学时,她与同校英俊帅气的“体育皇帝”相恋。为了和出身贫寒的爱人长相厮守,她毁掉长辈安排的婚约,决然离家出走。多年的风风雨雨,各种风波和运动都不曾打垮这个自信、刚硬的女子,却因爱人一次次的背叛而让她的生命中留下“错错错,恨恨恨”六个字。时至今日,孙老师独自生活在这片百年老街,陪伴她的只有从乡下来大字不识一个的保姆。 保姆虽然不满意孙老师的苛刻,却仍希望在她走后能得到一份金钱的赠与;孙老师的侄子看似满不在乎,不过仍对那份不多的遗产感兴趣。而垂垂老矣的孙老师心中似乎有着另外的决定……




11/25/2012

邓伯超作品《余光之下》


海南客家,一支特殊而鲜为人知的族群,是中华民族客家体系中被忽略的一个支脉。他们远离大陆,极少为人提及,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中原文化得以完整保留,后与黎苗等少数民族混居,更是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变迁。然而,现在这种独有的传统文化正在现代文明的侵蚀中逐渐消逝。 影片主要展现了海南省儋州市南丰镇客家族民的现有风俗、现有山歌、现有建筑。并以守屋老人叶芳奎、山歌传唱者杨晓波、新生代叶伟通这样的老中少三代为线索将族群现状串联整合。传继与变迁中有融洽,也有矛盾冲突甚至是斗争;有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有族群的兴旺与衰败。面对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正在消亡,好在有人执着的传唱,有人孤独的守候,但他们之后,境况堪忧,谁能接受历史的使命,将大梁抗稳,被牵着走的孩子却给不了你们答案。



12/30/2012

甘小二作品《举自尘土》


──中国有8千万基督徒。中国电影中,他们在哪里? 小丽是中国农村基督教会圣乐队的一员。丈夫小林得了矽肺奄奄一息在住院,9岁的女儿盛悦拖欠学费被退学。 小丽每天在教会排练婚礼进行曲,这天迎来了一对农民基督徒在教堂的婚礼。婚礼后,小丽像往常一样去医院,但这次是拉丈夫出院,放弃治疗。丈夫死于途中,小丽拉着丈夫的尸体回家。经过简单的追思礼拜,埋葬了丈夫。小丽把仅有的钱给盛悦交了学费。 母女俩在晚餐桌上唱起谢饭感恩的歌: Thank you Jesus, Thank you Jesus, For the food, For the food ……


1 view0 comments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