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Bush Definition

The Filmworker Series: 吴文光“民间记忆计划”放映分享沙龙

Updated: Sep 4, 2019



“历史就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莎士比亚

历史,不只是那些载入史册的才算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记忆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他们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告诉我们是谁

1月8日(本周五)晚七点半,叢林联手爱思青年,特邀被誉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吴文光与成都的朋友们分享“民间记忆计划”,这是他的,是他们的,也是你的,我的,我们的记忆。

[活 动 详 情]

2016年1月8日(本周五)晚19:30 活动地点言几又•成都(高新区天仁路388号凯德天府4F) 活动费用 免费向公众开放

[嘉 宾 介 绍]

吴文光:“民间记忆计划”发起人

74年中学后作为知识青年务农四年,82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做了三年中学教师及三年电视台记者。88年至今,作为自由职业者居住北京,从事纪录片、写作、剧场创作。其拍摄的《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2010年,他发起“民间记忆计划”,让80后90后的青年人返回自己的村子,去拍摄那些“被遗忘的历史”。截止2014年4月,拍摄小组总共有133人在村或回村采访,被访人来自20个省、246个村子的1220个老人,采访内容由“三年饥饿”延伸到“大跃进”、“土改”、“文革”等不同历史时期。他一直在民间进行的纪录片和戏剧等方面的探索为他获得了比纪录片本身更高的声望。

[背 景 介 绍]

2010年,一个叫“民间记忆影像计划”在草场地工作站开始,有20多个人卷入到这个计划中,他们分头返回到自己的村子,采访拍摄村子里的老人讲述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饥饿时期”的经历和故事。

一群手持DV之人潜行于那些村子,探访那些深居于简陋昏暗农舍里的老人,试图记录下深藏于老人内心的记忆。这些手持DV之人回到的村子都是“和自己有关的”,或是出生并长大的村子(至今还在那里生活,比如村民作者;或已经离开,比如上大学或打工去到城里),或是自己的父母或祖辈生活的村子,或是跟自己的生活有过一段关系;而那些村子里的老人,也是头一次有人带着摄像机端坐在他们面前,等待他们打开记忆之盒,翻到出那些久远的往事。

这是祖孙两代人的相遇,中间相隔了整整一代人,或者说跨过了一代人的记忆空白。注定了,这也是一场遭遇,或者说奇遇,中间会有一些故事,预想不到的,不期而遇的,节外生枝的,倍感挫折的,柳暗花明的……等等。

关于民间记忆计划,吴文光说……

1988年,我开始做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流浪北京》,一部离开体制的独立制作。

2005年,我在北京创办草场地工作站,一个聚合独立影像与剧场创作者的民间性质的艺术工作站,2 005年开始运行“村民影像计划”,有“草根背景”的村民开始纪录片拍摄,记录自己的村子,“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之后,在2010年延伸出“民间记忆计划”,除村民影像计划中的村民作者外,还有更多人参与其中,其中有纪录片、剧场创作者和学生,大部分是“80后”年轻人。他们先后返回“和自己有关的”村子,即出生和成长、或父母或爷爷奶奶更上一辈人生活的村子,从采访村子老人的记忆开始,比如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饥饿记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要创作的纪录片和剧场作品的立足点。

民间记忆计划的价值或许在于……

这些作品显露着这些参与者正在这个民间记忆影像计划跟随中产生的新的创作动力和能量。尤其是其中的年轻者,正寻找着一种新的介入社会现实的实践,一种影像与乡村实践的方式,过程中也伴随着自我寻找和自我改变,这种改变是有可能朝着愿意对社会有责任感和参与的方向发生的。

1 view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