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
真正接触独立电影不到一年。刚开始看独立电影觉得是折磨,多看几部,仍觉得是折磨。
在重庆那场开始得太早通知的太晚的讲座
他们说独立电影能让你看到以前看不到的物是人非。比如,确实这样。比如我以前不会听地方戏不会看新闻不会织微博不会喝酒不会想独立是什么,然后对世界充满幻想和疑问。
老大说也许我可以就参加的两次影展写点什么,但是我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别人都已经写得比我透彻。勉强写也就是一些流水账和抒情散文,既没有物也没有志。所以您会发现大部分内容与独立影展无关,我可以解释说这是一篇独立于独立影展的独立评论,当然你懂的这就是一个文字游戏。
流水账和抒情散文不是没有意义啊,至少它们很容易懂也很容易写,很容易在网路上堆砌出一片声势来。钱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万能的你知道下一句是什么,钱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性状。
看多了会谴责这些片儿怎么总是缓慢地呈现着一些苦逼的根据真实故事的虚构,或者我不谴责但是真的很苦逼。“是啊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和事。”或者“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和事!”以及“原来还有这样的人和事啊?”,“•••但是那又怎样嘛 = =”。
比如你会觉得这篇文章有时跳跃有时穿越有些隐喻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有的地方由于情绪太饱满而修辞重复冗长乏味断句失控导致理解困难,但是它在我这里无与伦比的连贯流畅清晰有力,这种剪辑手法一点也不先锋的,用的人也很多,只是真心看的人比较少。
于是我想寻求一种视觉方式对个体的作用。或者我想寻找这些‘在某视野范围内广泛呈现的苦逼’之下的机制。但这都不是我真正想知道的,只是顺着这个路径在想而已。比如看《老狗》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比较专业的人,会关注它的叙事,因为它真的很叙事,虽然我也嘲笑过某些朋友把《老狗》当纪录片看,但我和格布也很关心到底藏民的狗爱叫不爱叫以及藏区的天空是比较灰还是比较蓝。习惯很难改,更不用说自己还不知道的习惯。
所以我们不应该对用某种一点也不酷的方式——比如电影——来标榜的独立寄予过多奢望。比如有观众会质疑“这部纪录片没有很好地还原当时当地此情此景下这条狗的心理活动”。还有比较伦理,有时片中人会指着自己说“这不是我”,而我已经很久没有指着自己照片说“我哪有这么胖”了,一来我大概就是那么胖,二来除了我自己没人会在意照片上的我有多胖。
不管你摆不摆,拍出来的都不是你。总之作为独立文化的电影真的不够酷。
也不够恩爱。听观众的讨论常常比看片有趣。参加影展比较好玩的是导演基本上都会来,比较不好玩的也是导演基本上都会来。好玩的是之前不喜欢的某片在发现其导演是这么个人之后会回头重新理解,不好玩的是反之亦然。这种以人为标准的判断方式为很多专业人士不齿,但是没有办法人真的比作品重要。
于是我在之前的幻想和疑问没有破灭完结之前有了新的幻想和疑问,就是说,通过否定,世界变大了。你知道世界总是比我们看到的要大一点,而且除了这一点其他都与我们的眼睛无关,所以为了更多的幻想和疑问。
还有就是做一个作品是很耗费生命力的,所以对真正好的作品一定要表示足够的准尊重和支持,而不那么好的,因为也许别人会觉得好,所以也要假眉假眼地表示足够的尊重和支持,在反对之前捍卫。
年前的义卖
Comments